重新定位,打造下一個黃金十年
當「2030雙語國家政策」正式成為台灣教育政策的核心方向之一,整個語言學習的格局也悄然改變。這不只是國中小學、高中、大學的任務,更直接影響補教產業的教學方式、招生訴求與市場策略。面對逐漸普及的全英語授課、CEFR語言能力門檻,以及家長對「英語實用能力」的高度期待,補教機構若能及早轉型,將不只是配合政策,更可能在這波改變中,取得全新競爭優勢。
加入好友了解更多 認清時代脈絡,調整教學定位
傳統的英文補習班,多半以文法練習、單字背誦與考試技巧為主軸,但這套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家長與學生對「能說、能用」英文的期待。政府政策的目標不只是提高英文成績,而是讓學生能「用英文學習其他學科」、「用英文表達想法」,也就是說,語言要從考科變成一種工具,這對補教業來說,是挑戰,更是轉機。
在這個新局下,補教的角色也應有所轉變。補教機構不該只扮演「課後複習」的角色,而應成為學生雙語能力的訓練基地,提供學校課程無法深入實作的語言應用場域。不論是幫助學生銜接學校的CLIL課程(例如用英語上自然、社會),或是訓練他們在生活中使用英文溝通的能力,這些都是未來補教可以深耕的新領域。
不只是教英文,而是教會「用英文解決事情」
在課程設計方面,補教機構需要重新思考:「我們希望學生從這堂課中學會什麼?」若答案只是單字、句型和考古題,那這樣的教學很快會被市場淘汰。相反地,如果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完成一場英文演講、一場全英文小組討論,甚至用英文做一次自然科學實驗報告,那麼這堂課就具備了「雙語素養」的實質價值。
好的課程設計,應該同時讓學生獲得語言能力與表達自信。語言訓練可以自然融入主題學習,而不需要強調死背、死記。舉例來說,一個以「環保」為主題的課程,可以帶學生閱讀英文新聞、進行分組辯論、最後製作英文簡報。這樣的學習歷程,不僅培養語感,也養成思考與組織能力。
傳統的收費模式,應逐漸轉向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方案設計。當家長看到學生學會的不是解題技巧,而是實際的表達、理解、溝通能力,自然會更願意投入時間與金錢。補教業應勇於調整心態:不要只賣時數,而是賣成果;不要只追求填滿教室,而是累積教學價值。
建立新師資,才有新課程
一場有效的雙語課程,最重要的仍是人,也就是老師本身的教學觀與語言能力。當政策推動學校教師朝雙語教學轉型時,補教業也必須同步培養能「用英文教學」的老師。不只是語言能力夠用,更要有能力將英文作為教學語言來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知識領域。
這不代表補教需要全面引進外師,反而是要培養能設計雙語課程、善用英文進行引導的本地教師。可以從內部師資的再訓練做起,提供CLIL教學法、主題式教學、語言應用設計等專業進修機會,也可以透過與大學語言中心、外師人力平台的合作,引進兼任師資,豐富課堂語境。
同時,善用科技也能協助師資轉型。例如引進AI智能、線上對話模擬、作業批改工具等,讓老師能更有效追蹤學生語言發展,也能提升整體教學效率與質感。
教育轉型,也是品牌轉型的時機
對許多補教業者來說,「2030雙語政策」乍看之下是一場變動,但本質上,這正是一次機會。當補教不再只是「應試輔助者」,而轉型成為「語言能力與學習力的推動者」,便能在整個教育市場中脫穎而出。
只要能掌握以下三件事:
- 清楚掌握政策導向與家長需求
- 設計有價值感與成果導向的課程
- 建立能實踐雙語教學理念的師資團隊
補教產業將不只是順應趨勢,而是有機會主導未來教育的一部分。
這場教育轉型,無疑是一場長期賽跑。但越早出發的補教機構,越能在這條道路上建立口碑、取得先機,甚至重塑品牌定位,進一步打開新的市場與發展潛力。這,不只是一場語言的升級,更是教育產業的再定義。
IVYENGLISH 補教聯盟,協助你從「轉型」走向「提升」
如果你正在經營補習班,正面對雙語政策帶來的課程更新壓力、師資訓練瓶頸或招生競爭焦慮,IVYENGLISH 補教聯盟能提供你更具規模與策略的後勤支援。
我們協助補教機構在轉型的同時,建立系統化教學流程、標準化師資培訓、具成果的課程架構,真正將教學價值變成品牌競爭力。
讓我們一起走在教育變革的前面,把握「雙語政策」帶來的補教黃金十年。






.jpg)

